船舶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船舶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他赚麻了,我看吐了

发布时间:2022-07-04 08:54:41 阅读: 来源:船舶厂家
他赚麻了,我看吐了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

一个坏消息。

《我的天才女友》导演在直播中透露,国内欲翻拍《那不勒斯四部曲》,背景将设定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

鉴于国内普遍的翻拍水平,以及原著的翻拍难度之大,不免让人担心经典被毁。

但说老实话,翻拍翻车的情况也不是第一次了,咱们今天要说的也不是这个。

而是借着神剧可能被翻拍的消息,有人注意到,国内各大平台也引进了这部剧。

然而,某平台的两张海报上的宣传语却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第一季,写着"塑料闺蜜情,意大利版《七月与安生》"。

第二季,写着"兴风作浪的闺蜜,一声姐妹一生仇"。

这两张海报目前似乎已经下架,不过,在手机客户端,当你想把本剧至朋友圈的时候,仍会自动带上"美剧版《七月与安生》"的标签。

作为本剧的爱好者之一,看见此情此景,脑子里满是问号:

您没事吧?

看过这部剧的朋友都知道,两位女主的关系决不能用"塑料闺蜜情"来解释。

两人的反抗,也决不能称之为"兴风作浪"。

更罔论"一声姐妹一生仇"之说。

原作里囊括万象的时代背景,真实细腻的内心描绘,显然要比上述标签复杂得多。

这是两个女人一路跌跌撞撞,最终各自走向独立的故事。

《我的天才女友》

但,想出这两句标语的哥们显然没管这些。

若是没看过这部剧,那倒还情有可原,说明是道听途说,有偏差是必然。

若是看过,那就其心可诛了。

而这种让噱头凌驾于影片本身的现象,已绝非第一次了。

咱们有些影视的奇葩营销,堪称一片智商荒漠,一口文化枯井。

且先不说远的。

就说说最近院线最火的,《新蝙蝠侠》。

映前映后的宣传都做得十分到位,而且还有真实网站猜谜这种互动彩蛋。

营销方式很多元,效果也还不错。

不过,上映前的有张海报似乎出了一点小问题

快问快答:

第一眼看到这个海报的时候,你觉得这部电影叫什么?

对于一直关注这部电影的人来说,认出它或许并非难事。

但让你知道这是《新蝙蝠侠》的,是影片的名字?还是海报的配色以及蝙蝠侠角色?

且不说"燃炸影院"是否适合这部影片,这四个字实在是大得有些过头了。

打眼一看,不知道的还以为影片名字叫《燃炸影院》,主演叫新蝙蝠侠。

宣发方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很快便换下了这款海报。

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反映了存在于国内的有关海报的一个奇怪现象——

将最有噱头的点高亮放大,印在海报中最显眼的位置。

电影名字叫什么?不重要,用电影告白就完事了。

电影讲的是什么?不重要,30亿票房了!你去不去看?

还有去年让人目瞪口呆的《日不落酒店》。

因为不自信而反复撤档,罔顾观众和院线,就不提了。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影片为了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玩起了演员欺诈游戏。

演员表上的三番位,单独的人物海报,最后竟然只是一个人形立牌。

虽然事后导演刘峻萌匆忙发表道歉信,主动出来背锅。

但伤害已经造成,影片的口碑也已经跌到谷底。

再往前推。

在2018年同样震惊影坛的《地球最后的夜晚》。

毕赣导演,一个长镜头能拍1个小时的作品,受众定位非常清晰的文艺片。

但宣发方来了个前无古人的骚操作,推出了"一吻跨年"——

只要买到12月31日21:50这一场,看完电影时就刚好是0点0分跨年那一刻。

浪漫至极。

然而,这并不是一部爱情片。

营销效果确实是爆了。

配合着前期各式花样的宣传传播,一吻跨年彻底引爆了流量。

上映当天,便砍下2.62亿的票房,创造了文艺片的票房神话。

但随之而来的是口碑的急速崩塌。

从影片2.82亿的总票房也可以看得出来,这就是个一锤子买卖。

上映之后,不少观众直呼上当。

本是带着浪漫爱情片的期望而来,结果被窒息的文艺片节奏搞得如坐针毡。

在猫眼淘票票两大购票平台上,影片的评分都惨不忍睹。

猫眼上,它比国内公认的烂片之王都低了4.2分

能入选戛纳的影片,怎么也不该只是这个评分。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过火的营销带动了太多对影片有着错误预期的观众。

这就好像一部恐怖片里有个爱情支线,但营销却将爱情当成了卖点,浪漫就完事了。

其结果可想而知。

但不管怎么说,钱肯定是赚到了。

部分观众评论

自2017年《前任3》的现象级爆火之后,整个市场就对情绪营销趋之若鹜。

而恰恰爱情又是最适合搞情绪营销的元素。

于是乎,后来的许多片子,不论什么类型,似乎都能和爱情扯上关系。

但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的片子都和《前任3》一样,本身就适合拿来做情绪营销。

而当电影本身的气质与内容与营销背道而驰,那么最后就极容易让观众觉得"被骗了"。

前不久的《柳浪闻莺》,导演想要探讨的是"第三性"。

结果却在宣传中被简化成"她当了闺蜜一辈子的陪衬,却趁虚而入,抢夺闺蜜男友。"

去年未能成功上映的《野马分鬃》,讲的是废柴大学生的残酷青春物语。

里面的爱情故事只是支线,但仍然被当成了营销的重点。

还有本身质量还不错的青春片《盛夏未来》。

电影里是单恋,前期宣传时却疯狂给给男女主组CP。

近期最夸张的,当属《第一炉香》。

宣发方起初的定位还算正常,走的是吸引原著粉的路子。

但慢慢地就变得有点不太正常起来,想要走下沉式营销路线。

什么"不爱的爱情,永远不会变坏""我只是假装想走,而你却真的没挽留"......

遮上名字还以为是郭敬明导演作品。

其实,营销行业也在内卷。

海报只是基本操作,短视频跟进也成了家常便饭。

一场首映礼,几十个托,现在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他们也不必看什么电影,早有提前编撰好的剧本供他们或提问或演出。

什么当场求婚被拒,异地多年无果,真心相爱却被拆散......

总之是越抓马越好,越狗血越好,越催泪越好,现场直接上演小剧场。

不管影片原来的故事和气质是什么,最终呈现在营销里的大多是狗血和猎奇。

甚至还有人怀疑有些公司根本就是为了做营销而去拍电影。

因为有些电影只能在片段里看看,拼在一起,那还不如托儿们演的小短片。

好家伙,一语惊醒梦中人。

保不齐还真有人会这么干。

图源网络

顺带提一句,引起今天话题的《七月与安生》。

其实它也没能逃过奇葩营销的魔爪,它也有一张三人共浴的海报让人无力吐槽。

七月与安生一起坐在浴缸里尚能理解,毕竟出自于影片情节。

可这男主也跟着坐进来是怎么回事?

换个配色,换个字体,再化点妆,这......这不就是国产恐怖片海报标准套路么?

奇葩营销,林林总总,难以述尽。

打擦边球的,曲解影片原意的,演员表欺诈的,你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些什么的......

但终究无一例外,本质上都归于同样的原因——流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互联网时代,追逐流量,无可厚非,也不必厚非。

挣钱嘛,不寒碜。

尽可能扩大影片受众,也的确就是宣发方应该考虑的事情。

但,尊重电影本身内容和风格永远都是先决条件,否则只会本末倒置。

观众并不是好骗的傻子,观众们只是想好好看一部电影。

过火的营销,透支的是观众们对电影、导演、演员,甚至是对宣发方自己的信任。

长此以往,终将有反噬整个电影行业的一天。

还是赶紧收手吧,阿祖。

PS:你有被宣传文案雷到过的经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

1.《地球最后的夜晚》从爆红到暴跌:文艺片营销的"破圈"困境,娱理

2.一场首映40个托儿,当代电影营销已经卷无可卷?,娱理

看更多精彩影评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他赚麻了

我看吐了

高端大气h5模版
家纺展h5模版
宝宝宴图片
双11h5模版